0%

作者:米雪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2024年上半年,医药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沪/深主板及京市主板的IPO之路布满荆棘,共有40家企业的审批状态发生变动,涵盖医疗器械、化学制剂、原料药、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及医药商业六大板块,而中药企业则静默无声。令人瞩目的是,IPO申请受理数量急剧缩水至2家,同比暴跌95%,显示出市场准入门槛的显著提升。尽管A股市场整体迎来了44家新股的上市,但医药板块却仅有两家企业成功闯关,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83%,这一数字直观地反映了医药企业IPO的艰难处境。更为严峻的是,终止注册的企业数量急剧攀升,全行业共296家企业遭遇此命运。其中,医疗企业占据29席,同比增长70%,凸显了市场审核的严格与不确定性。在募资方面,医药企业IPO市场更是遭遇寒冬,上半年累计募资额仅为12.53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35.97亿元相比,降幅高达91.02%,这一数据深刻揭示了医疗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面临的融资困境与环境的显著变化。这一系列数据不仅是对当前医疗企业挑战的真实写照,也预示着行业需加快转型升级,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长玄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回顾2024年上半年,国内医疗一级市场展现出企稳态势,累计469起融资事件,总额达到353亿元,相较2023年同期,融资数量和金额均实现小幅提升。投资活动主要聚焦于初创阶段,天使轮与A轮融资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各领域融资事件略有增加,但大额融资案例显著减少,导致整体单笔融资平均金额略有下滑。生物制药领域继续引领融资热潮,尽管其单笔融资金额相较于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以较大优势位居各细分领域之首。医疗器械板块则表现出融资数量稳定、金额显著增长的态势,单笔融资规模亦有显著提升。相比之下,医疗服务领域则出现了融资数量上升而金额下降的反向趋势,反映出该领域内融资结构可能正在发生调整。从地域分布来看,融资活动高度集中于江苏等区域,并呈现出全国范围内融资数量普遍上升的趋势,其中上海地区的融资活跃度尤为突出,成为医疗领域投资的热点地区。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菲芒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一级市场基金备案了2038家基金,剔除非医疗行业基金后,备案数量缩减至1902家。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622家,创业投资基金1280家,二者合计总认缴规模达到了9,650亿元,平均每家基金的认缴规模约为5.0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认缴规模过亿元的基金占据了总数的半壁江山,达到了47%。

与2023年同期相比,上半年基金备案数量有所减少,但认缴规模总额基本保持稳定。然而,深入分析至第二季度,基金市场呈现出备案数量与认缴规模双下滑的态势,备案数量降至817家,同比下降54%;同时,总认缴规模也减少至3,096亿元,同比下降46%。医疗赛道,尽管基金数量不多,仅19支,但其平均认缴规模高达18亿元,凸显了该领域的资本吸引力。尤为瞩目的是,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以200亿元的认缴规模,成为上半年医疗产业基金中的佼佼者,彰显了该领域投资的热度与潜力。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风行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2024年上半年,证监部门以雷霆之势推进监管与反腐工作,医药领域则持续承受医疗反腐的高压态势,叠加医保与卫健委新领导团队对集采扩面与医保控费的深化改革,以及国际环境因局部冲突与大国博弈而日益严峻复杂,共同构筑了医药行业前所未有的挑战格局。尽管在4月中旬至5月初期间,医药指数短暂迎来了阶段性回暖,但整个上半年,板块仍深陷调整,累计跌幅超过20%。

当前,医疗二级市场尚未展现出显著亮点,正加速步入一个“破旧立新”的关键转型期。在这一阶段,行业内部正经历着深刻的优胜劣汰,企业整合加速,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同时,创新破局、突破同质化竞争的趋势也日益明确。这一系列变革不仅标志着行业内部结构的深度调整,更预示着生物医药产业即将翻开成长的新篇章,步入一个更加健康、高效、创新的发展轨道。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晚风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2024年上半年,港股医药企业的IPO审批环境依旧维持低迷态势,仅有5家公司成功闯关上市,包括医疗服务领域的晶泰科技、一脉阳光与美中嘉和,以及生物制品板块的盛禾生物-B与荃信生物-B。与此同时,市场递交上市申请的企业数量达到24家,显示出尽管市场环境严峻,但医药企业寻求资本市场支持的意愿依然强烈。

在这24家递表企业中,不乏行业内的佼佼者,如讯飞医疗、太美医疗、华昊中天-B、康乐卫士-B等14家企业为首次递交上市申请,它们在各自领域内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而另外10家企业则是再度发起冲击,展现了它们对于登陆资本市场的决心和坚持。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柁柅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2024年上半年恒生指数上涨3.94%,港股医疗板块延续下跌态势,香港医疗保健指数上半年跌幅为24.81%;A股医疗板块亦跑输大盘指数,沪深300微涨0.89%,申万医药指数下跌21.09%。截至6月28日,港股医疗板块已抹去近10年涨幅,低于2013年底市值;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受挫,板块日均成交额仅40亿港元,40%为10亿港元以下企业,日常交易活跃度极差。港股医疗板块当前PE-TTM约为22.33,处于近5年绝对低位,已落在-1标准差外,价值属性凸显;医疗板块估值溢价率近5年介于216% - 907%间,当前值为242.58%,低于10分位数。上半年,除医疗服务跌幅较小,其他子板块均大幅下跌,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跌幅达44%。年初以来,多地市出台重磅创新医药发展促进政策,体现出有关部门对行业的积极支持态度,港股医疗企业基本面亦有修复,多家企业持续在公开市场回购股份,且有重磅私有化交易落地。当前市场的低迷状态更多地归咎于宏观环境与市场流动性特点;Q3美联储降息预期概率较大,届时将释放流动性,医疗板块估值年内或能实现一定修复。外部环境不确定情况下,研发生产活动正常有序,具有差异化创新产品与较强海外市场拓展能力的优质港股企业,更具有关注价值,或将在下一步行情回暖中率先受益。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伊梦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回顾2024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制药领域融资活动频繁, 206起融资事件,较2023年同期数量有所攀升,但总融资规模却缩减了30%,仅约196亿元。融资区域以沿海省市为主,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融资轮次分布上,早期阶段(A+轮及之前)占据主导地位。从细分领域看,生物制品无疑是融资市场的核心阵地,其融资事件数量占据了半壁江山(51%),同时融资规模也贡献了超过一半(53%)。在生物制品的细分领域中,抗体、基因及细胞药物赛道因其前沿性和高增长潜力而备受投资者青睐,而工程菌、蛋白、疫苗及多肽药物等细分方向也展现出较强的活跃度。尽管融资规模有所缩减,但生物制药领域的融资活动依然活跃,特别是在生物制品赛道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姜槿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2024年上半年美股市场表现强劲,标普500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上涨了14.5%和18.1%。然而,生物医药二级市场的六个细分领域中,尽管第一季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第二季度普遍遭遇轻微回调。

具体而言,生物科技板块在Q1以4.8%的涨幅领跑,但Q2略有回落,下跌1.3%;制药板块同样在Q1取得3.3%的增长,随后在Q2小幅下滑0.9%。医疗保健设备与用品板块及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板块则在Q1分别增长1.4%和持平后,Q2均遭到约1.3%和2.0%的跌幅。医疗保健提供商与服务板块在Q1实现2.1%的上涨,Q2则小幅下降0.3%。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健技术板块表现较为疲弱,Q1即下跌12.1%,Q2再降0.5%,成为该周期内跌幅最大的细分领域。

从估值角度看,医疗保健技术板块以高达54.0倍的中位数市盈率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医疗保健设备与用品板块,市盈率为39.6倍。制药板块则展现出相对较低的估值水平,市盈率中位数仅为21.6倍。

就盈利能力而言,生物科技与制药板块并驾齐驱,平均净利率均达到19.0%,显示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医疗保健设备与用品板块紧随其后,平均净利率为14.3%。医疗保健技术和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企业的平均净利率保持在12%左右,而医疗保健提供商与服务板块则以5.2%的平均净利率位列最后,反映了其相对较低的盈利空间。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