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4年H1 港股医疗二级市场回顾分析

作者:柁柅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2024年上半年恒生指数上涨3.94%,港股医疗板块延续下跌态势,香港医疗保健指数上半年跌幅为24.81%;A股医疗板块亦跑输大盘指数,沪深300微涨0.89%,申万医药指数下跌21.09%。截至6月28日,港股医疗板块已抹去近10年涨幅,低于2013年底市值;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受挫,板块日均成交额仅40亿港元,40%为10亿港元以下企业,日常交易活跃度极差。港股医疗板块当前PE-TTM约为22.33,处于近5年绝对低位,已落在-1标准差外,价值属性凸显;医疗板块估值溢价率近5年介于216% - 907%间,当前值为242.58%,低于10分位数。上半年,除医疗服务跌幅较小,其他子板块均大幅下跌,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跌幅达44%。年初以来,多地市出台重磅创新医药发展促进政策,体现出有关部门对行业的积极支持态度,港股医疗企业基本面亦有修复,多家企业持续在公开市场回购股份,且有重磅私有化交易落地。当前市场的低迷状态更多地归咎于宏观环境与市场流动性特点;Q3美联储降息预期概率较大,届时将释放流动性,医疗板块估值年内或能实现一定修复。外部环境不确定情况下,研发生产活动正常有序,具有差异化创新产品与较强海外市场拓展能力的优质港股企业,更具有关注价值,或将在下一步行情回暖中率先受益。

一、2024年上半年行情回顾

1.市场行情概要

回溯沪深300、恒生指数、A股医疗板块(参考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与港股医疗板块(参考Wind香港医疗保健指数)自2018年末的走势,港股大盘及其医疗板块大幅跑输A股市场。沪深300A股医疗板块自2018年12月至2024年6月28日止,分别上涨9.34%和7.21%,医药板块在2020年起相对收益整体好于大盘;恒生指数自2021年始缓速下跌,2022年末经历一个季度的反弹后回归下跌态势,5年跌幅达32.10%;港股医疗板块由于其板块特征,弹性较大,2021年初大幅涨至153%,之后快速回落收敛,5年跌幅为36.24%;相较大盘走势与A股医疗板块,港股医疗板块在此期间波动更大,冲高回落显著,振幅高达192.14%;板块已挤出近10年涨幅,跌至2014年后的绝对低位(2013年底指数为6846.70,H1值为6058.84)。

统计一年两期各指数表现(截至2024年H1),恒生指数下跌10.43%,港股医疗板块下跌41.88%,沪深300下跌10.59%,A股医疗板块下跌26.65%。两地医疗板块都大幅跑输大盘,其中A股医疗板块相对收益为-16.06%,港股医疗板块相对收益为-31.45%。近18个月A股与港股医疗板块表现均欠佳,港股医疗板块进一步下探,市值抹去约40%。

2024年上半年情况,恒生指数表现较优,上涨3.94%;沪深300上涨0.89%,A股医疗和港股医疗板块分别下跌21.09%和24.81%。上半年医疗板块下挫显著,港股于4月中旬跌幅一度超27%。

观察恒生二级子行业上半年行情,医疗板块内药品及生物科技、医疗保健设备处于倒数第一与倒数第二,分别下跌16.67%和27.95%;涨幅居前的是能源、教育、金属及矿石等领域,其中石油天然气上涨54.50%,煤炭上涨39.83%、一般金属及矿石上涨34.98%。

港股医疗各子板块近一年均在下跌,生物科技、设备与器械跌幅超46%,医疗保健技术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下跌近40%;制药下跌15.33%,医疗服务下跌20.66%。

上半年而言,各子板块均下跌,医疗服务相对较小,跌幅为5.12%;生物科技和以CRO为主的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板块跌幅居前,分别下跌39.23%和44.27%。

2.市场估值情况

体量维度,A股5363家(较Q1增长4家)企业总市值约80.94万亿人民币(Q1为83.55万亿),港股2629家(较Q1增长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49.61万亿人民币(Q1为47.76万亿),其中医疗板块占比分别为6.74%和3.15%,对应5.45万亿人民币(Q1为6.00万亿)和1.56万亿人民币(Q1为1.65万亿)规模,二季度各蒸发了5500亿人民币和900亿人民币

估值水平维度,港股医疗板块PE-TTM(剔除负值)为12.44,中位数为10.72;A股医疗板块PE-TTM对应为24.06和26.96。港股医疗板块估值水平二季度整体下调约3%,A股下调约5%。港股板块内个股体量小、市值悬殊等因素使得大多数个股交易流动性极差,二季度流动性仍未改善。近十年80%的月度成交额不超1400亿港元;3年内板块月成交金额平均数、中位数分别为1504亿和1282亿港元,日均66亿港元;二季度日均成交额40亿港元

基于估值维度,PE-TTM(未剔除负值)约为22.33,处于近5年不到百分之一分位数位置。自2019年以来,香港医疗板块市盈率最低为21.42,最高为156.13,平均值为59.66,中位数为53.14。参考近5年市盈率水平,当前已落在1个标准差(29.65)外,价值属性愈发凸显

对比近5年医疗板块与恒指大盘的市盈率水平,大盘PE-TTM(剔除负值,整体法)平均数、中位数均分别为10.45和9.96,医疗板块平均数、中位数分别为54.23和44.80;医疗板块市盈率溢价率介于216% - 907之间,2021年2月溢价率达到最高;当前值为242.58,处于5年7分位数位置,已接近于区间低位。

统计19家A+H两地上市的医疗企业,较A股全部折价超30。药明康德为折价相对较小的企业,仅32%;丽珠医药、百济神州和凯莱英折价约35%;复旦张江AH折价超74%,海普瑞折价达65%。除药明康德上半年港股折价大幅增加外,多数企业均有所收敛;春立医疗、康希诺生物和昊海生科等两地股价差异有所收窄。

3.市值分布情况

市值区间维度,千亿以上企业仅2家,即药明康德和百济神州;相较年初,药明生物千亿市值由1260.22亿跌至479.27亿港元,较1年前更是缩水70%;药明康德上半年市值腰斩,下降约1183亿港元,百济神州下降约301亿港元。500-1000亿区间企业包括翰森制药、石药集团、上海医药等7家企业。100-500亿区间企业包括白云山、药明生物、泰格医药、美中嘉和和华润医药等31家企业;上半年,白云山、华润医药和丽珠医药等市值有所修复。10-100亿市值企业共67家,其余75家均为10亿市值以下企业,78均为小市值企业。

行业构成维度,样本内企业总市值为1.71万亿港元,其中制药板块8615亿,占比为50%;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为2236亿港元,占比13%;生物科技、医疗服务、设备与器械和医疗保健技术分别为2159亿港元、2732亿港元、966亿港元和440亿港元。

二、子板块情况梳理

1.子板块行情概览

统计182家成分股内企业,剔除估值10亿港元以下企业,剩余数量为107家样本企业,按照其三级分类,各企业分布在制药生物科技设备与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保健技术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6个子板块。制药以百济神州、翰森制药、石药集团、信达生物与复星医药等为代表,包含36个企业;生物科技包含药明生物、康方生物、荣昌生物、药明合联与三生制药等15个企业;设备与器械以威高股份、微创医疗、康基医疗、心泰医疗和云康集团为代表,包含19个企业;医疗服务包含上海医药、国药控股、美中嘉和、海吉亚医疗与时代天使等23个企业;医疗保健技术包含平安好医生、诺辉健康、医脉通、药师帮与思派健康等9个企业;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中仅含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康龙化成、金斯瑞生物科技和昭衍新药5个企业。

样本内市值居于前列的公司如下:

样本企业市值整体走势较1年前大幅下跌超25,上半年下跌24.15%;近1年,医疗服务子板块跌幅最小,下跌仅6.83%;制药下跌15.31%;设备与器械跌幅最大,达到47%;其他子板块跌幅约40%。上半年,医疗服务下跌4.19%,其他子板块均不同程度大幅下跌;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跌幅超44%。美联储长期维持高利率促使港股流动性受影响较大,估值中枢下移,尤其是创新资产占比较高的医疗板块,远弱于大盘;9月降息的25-50个基点的市场情绪仍在酝酿中,尚未反馈于企业股价。

2.子板块市盈率水平概览

样本企业的PE-TTM(未剔除负值)为20.97,较1年前下降50%;上半年除医疗服务持平外,其余子板块估值各有所降。中位数维度,样本PE-TTM中位数为9.23,制药、生物科技、设备与器械、医疗服务和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的市盈率中位数分别为7.96、12.78、9.97、15.95和7.37。

三、复盘与展望

2024年上半年港股医疗板块延续下行态势,累计跌幅高达24.81%,已回调至2013年末相近的指数水平,估值深陷近五年来的绝对低位区间,呈现出低估值与高忽视度的双重谷底特征。然而,板块内部已现曙光,医疗服务企业率先展现出回升迹象。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改善、市场对美元降息周期的普遍预期、《生物安全法案》加速行业洗牌效应的显现,以及多维度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预计医疗板块中其他优质企业也将逐步企稳回升。特别是那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出海能力的创新药械与服务企业,未来有望迎来显著的估值修复与市场反转机遇。

附:个股TOP列表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Medleaves对本文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