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者:风行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2024年三季度与上半年相比,内外部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今年,证监部门加强了监管与反腐工作,医疗领域的反腐力度加大,医保的集采与控费继续深化改革,同时,国际环境因局部冲突和大国博弈而变得日益严峻复杂,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医药行业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在9月底国家出台了包括“降准降息”、“研究设立市场平准基金”、“再贷款机制”、“互换便利”以及“发行特别国债”等多项金融和财政政策,以激活二级市场和刺激经济复苏,但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尚需时日,面临的挑战依然众多。

目前,二级市场已有所激活,医疗二级市场在首轮行情中虽有所回暖,但与芯片、半导体、新能源等板块相比,表现仍然疲弱。医疗行业的基本面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显著改善。不过,从今年的上市公司公告和新闻报道中可以观察到,医疗企业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打破当前僵局。此外,新颁布的“国九条”以及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对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作出了重要部署,这些政策信号预示着医疗行业正加速进入一个“破旧立新”的关键转型期。在这一阶段,行业内部将经历深刻的优胜劣汰,企业整合将加速,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升。经过这一系列改革,生物医药产业有望步入一个更加健康、高效、创新的发展轨道。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柁柅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2024年前三季度恒生指数上涨21.03%,港股医疗板块延续下跌态势,但三季度末有所反弹,香港医疗保健指数前三季度跌幅为9.99%;沪深300上涨7.94%,A股医疗板块跑输其他指数,申万医药指数下跌16.49%。截至9月30日,港股医疗板块仍处于近10年指数低位,仅略高于2016年底7355指数值;市场流动性在9月末有缓解迹象,但板块日均成交额仍不高于41亿港元;板块内企业市值分化进一步加剧,10亿以下企业数超过44%,日常交易活跃度较差,甚至为零。港股医疗板块当前PE-TTM约为26.49,处于近5年低位,落在-1标准差外,价值属性凸显;医疗板块估值较大盘溢价率近5年介于216% - 907%间,当前值为263.06%,处于20分位数位置。前三季度,生物科技与医疗保健技术板块实现较大幅度上涨,对应18.35%和9.61%。年初以来,多地市出台重磅创新医药发展促进政策,体现出有关部门对行业的积极支持态度,港股医疗企业基本面亦有修复,多家企业持续在公开市场回购股份,且有重磅私有化交易落地。美联储时隔四年靴子落地,进入降息通道,港股作为传统新兴市场载体,流动性将显著改善。医疗板块中创新资产占比高,得益于美债收益率下调及无风险收益率降低,生物科技、设备与器械子板块估值或将快速修复。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姜槿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2024年Q3美股市场整体表现强劲,标普500指数再创新高,Q3上涨5.4%,纳斯达克指数上涨1.34%。然而,各个行业经济数据表现不一,对于生物医药二级市场,其六个细分领域中,经过今年上半年整体上升后保持稳定,在Q3阶段,各板块在7月上涨,由于8月公布了非农就业数据低于预期,加上日本央行宣布放缓购债,导致8月大幅回调,而后又因美联储降息稳定了投资人信心,重新拉动美股上升。

具体而言,生物科技板块下跌-1.7%,制药板块上涨0.3%,医疗保健设备与用品板块上涨5.8%,医疗保健提供商与服务板块下跌-0.2%,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板块上涨0.6%,而医疗保健技术板块经过上半年持续大幅下跌后,Q3有所回升,涨幅最高,为11.9%。

从市值来看,截至2024年9月30日,医疗保健提供商与服务企业平均市值最高,为157.5亿美元,市值中位数也为最高,为13.1亿美元,其次是生命科学工具和服务企业,平均市值为135.9亿美元,市值中位数为3.9亿美元。而生物科技和医疗保健技术企业平均市值仅为28.1亿和21.3亿美元,而这两个板块的市值中位数均为1.9亿美元。

就盈利能力而言,美股生物医药企业中实现盈利的企业共有204家,占17.2%,从盈利企业的平均净利率来看,最高的板块是制药,平均净利率为19.5%,其次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工具和服务板块,平均净利率为15%左右,医疗保健设备与用品和医疗保健技术企业的平均净利率也在10%左右。而医疗保健提供商与服务板块平均净利率仅为5.1%,反映了其相对较低的盈利空间。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米雪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2024年Q3,医药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沪/深主板及京市主板的IPO仍未摆脱严冬季,仅有20家企业的审批状态发生变动,涵盖医疗器械、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及医药商业五大板块,原料药、中药企业无动态更新。市场准入门槛显著提升导致24年Q3无新的IPO申请受理。尽管A股市场整体收获25家的新股上市,但医药板块却仅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较去年同期8家大幅减少75%,医药企业IPO的艰难处境仍在继续。更为严峻的是,终止注册的企业数量急剧攀升,截止到Q3全行业已超400家终止注册,医疗企业占据46席,仅Q3就新增17家,市场审核的严格与不确定性仍凸显。在募资方面,医药企业IPO市场更为萧条,Q3累计募资额仅为11.7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71.54亿元减幅达83.63%,资本市场上面临融资困境未有实质变化。Q3的系列数据延续上半年IPO审批的态势,也预示行业需加快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应对严峻的市场环境。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晚风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回顾2024前三季度,港股医药企业IPO审批动态递表企业总数量32家同比2023年基本持平,首次递表数量由21家进一步降低至16家,上市企业数量由11家进一步降低至7家,单三季度仅2家首次递表,2家上市。首次递表的16家包括讯飞医疗、太美医疗、华昊中天-B、康乐卫士-B、九源基因、同源康医药-B、派格生物-B、明基医院、佰泽医疗、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华仁生物-B、泰德医药、科望医药-B、北京同仁堂医养、百利天恒、映恩生物-B等。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长玄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三季度国内医疗一级市场融资数量261件,融资额约133亿元。融资数量有一定的上升,但融资金额呈现下降的趋势,平均单笔融资额下降,约0.5亿元。从细分领域观察,生物制药类融资数量和金额都略微上升,但单笔融资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医疗器械类和医疗服务类的融资数量上升,但融资金额下降明显。从区域看,各地的融资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北京的融资呈现下降趋势。北京的融资主要集中在大兴、海淀。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菲芒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一级市场基金备案了2985家基金,剔除明确非医疗行业的基金后,备案数量缩减至2751家。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911家,创业投资基金1840家,合计总认缴规模达到了1.36万亿元,平均每家基金的认缴规模约为4.95亿元,其中认缴规模过亿元的基金占比为47.7%。

与2023年同期相比,前三季度基金备案数量有所减少,但认缴规模总额基本保持稳定。然而,深入分析至第三季度,基金市场呈现出备案数量与认缴规模双下滑的态势,备案数量降至850家,同比下降48.3%;同时,总认缴规模也减少至3,941亿元,同比下降17.4%。明确投资医疗赛道的基金仅54家,占比2%,其平均认缴规模高达13.6亿元,凸显了医疗领域的资本吸引力。明确投资医疗产业的基金中,尤为瞩目的是,上海国投先导生物医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两家的认缴规模均超200亿元,成为前三季度医疗产业基金中的佼佼者,彰显了该领域投资的热度与潜力。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杰海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2024年上半年,IVD领域展现出稳健的融资态势,共有30家企业成功获得资本青睐,与2023年同期的26家相比基本持平,彰显了市场的持续活力。在细分赛道层面,基因检测以5家企业融资的佳绩领跑,紧随其后的是POCT赛道,4家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其他热门细分赛道亦纷纷获得融资,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宇测生物、微远基因、知微生物、博岳生物、透彻未来及洞察科技等企业在融资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焦点。这些企业的成功融资不仅体现了各自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显著成就,也预示着IVD行业的多元化与深度发展。从行业成熟度视角审视,IVD行业的整体结构呈现健康态势,既有稳固成熟的赛道作为基石,也不乏成长期赛道与创新型赛道的蓬勃兴起。这种多元化的结构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确保了未来5至10年内,IVD赛道将持续拥有广阔的投资空间与发展前景,令人充满期待。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谷雨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2024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不含IVD)经历了128起融资,累计融资规模超83亿元,但相较于2023年同期缩减了24亿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更是大幅减少了64亿元,显示出融资节奏的明显放缓。尽管如此,融资活动依然活跃,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江浙沪区域,持续成为医疗器械投融资的热土。从融资轮次来看,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到A+轮阶段,反映出初创及成长期企业仍是资本关注的重点。同时,大额战略投融资的回暖迹象逐渐显现,预示着行业内部整合与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在国内医疗器械的细分领域中,国产替代趋势依旧强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心脑血管、医疗影像、微创/无创技术及高值耗材等领域因其重要性和市场需求,持续吸引资金的聚焦与投入。此外,AI与医疗健康融合的新兴领域,如神经调控、脑部诊疗等,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资本新的追逐对象。消费医疗领域同样值得关注,眼科和医疗美容等细分行业在经历调整后,复苏势头明显,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综上所述,尽管面临融资环境的一定挑战,但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在国产替代、技术创新及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岚山
审校:紫参
编辑:荧惑

【导言】 2024年上半年,医疗服务与医药商业一级市场共发生97起融资,融资规模超55.7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尽管融资数量实现了增长,但融资规模却有所缩减。细分领域方面,生物技术与制药领域依然保持着投资热点地位,不过其整体占比及市场热度相较于以往有所缓和,而医疗信息化领域成为了新兴亮点领域,特别是专注于云服务与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的企业,出现了多起大额融资。地域分布上,融资活动集中于上海、广东、江苏、北京及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广东与江苏超越了北京,展现出新的地域分布格局。总体而言,尽管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环境依旧保持着审慎姿态,但市场已初露回暖端倪,预示着行业正逐步迈向复苏与增长的新阶段。

阅读全文 »
-------------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